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Media 媒体报道
人福:逆势中创新起飞
《湖北日报》2013.7.26. 湖北日报报道组
       (报道组成员:记者 胡汉昌 周芳 甘勇 张茜)
  湖北日报讯 有人说,制药企业不创新慢慢死,一创新就快速死。
尴尬不容回避:湖北七成制药企业卖原料药,不少原料药产量冠绝全球,利润却少得可怜;医药创新,高风险、高投入又让人望而却步。
  人福医药集团不服输。
  为创新,宁坐八年冷板凳,咬定“华山一条路”,终成湖北制药行业老大。
  一年申报3个国家一类新药,囊括生物医药、化药和中药全门类,这在全国同行中,实属罕见;在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下,人福以销售额和产品利润率每年30%左右的增速引人关注。
凭什么打动顶级医科院,凭什么吸引顶尖专家
  3月,人福传出喜讯:国家一类新药基因药物重组质粒-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、重组腺病毒-肝细胞生长因子项目,获准进行Ⅱ期临床试验,有望3至5年内上市。“一款新药成功研发上市,难于制造一架飞机。”强生首席科学官、全球制药集团主席PaulStoffels感叹。
  两款新药的背后,活跃着一个身影——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,国内最顶级的新药研发机构。
  时间追溯到三年前,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透露出合作研发的意向。
  一时间,国内同行闻风而动。
  因为有过跟企业不愉快的合作经历,“爱惜羽毛”的军医科院在选择新合作对象时,慎之又慎。
  为谈合作,省内多家研发机构和高校多次赴京,军医科院不为所动。
  人福出面后,转机意外出现。2011年7月,军科光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成立,定位为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平台;军医科院前院长吴祖泽院士欣然出任人福医药集团首席科学家。
众多对象中,军医科院为何牵手人福?
  同年底,人福董事长王学海和总裁李杰出现在纽约街头一间咖啡馆,同座的,是制药巨头辉瑞的全球研发La Jolla中心许勇博士。“只聊了半小时,但足够我作出这个人生的重要决定。”许勇接受记者采访时,正坐在位于武汉光谷的办公室里,身份已是人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。不仅自己来了,他还介绍了十几位海归精英,加盟人福。
  辉瑞是全球药企的NO.1,是什么让许勇放弃了17万美金的年薪?
  军医科院专家和许勇都坦言,在众多供选择的合作对象中,人福并非最优秀的,他们看中的是人福的创新精神和可期的未来。“有的药企拿项目圈钱,忽悠人,人福一门心思创新实干。”军医科院介绍,该院以技术入股方式,与人福医药集团联合成立光谷人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,共同推动11个在研项目合作,目前已有8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,前景喜人。“人福惜才爱才,做研发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”许勇说,只要选准项目,人福在投入上从不打折扣。
  医药研发周期长,人福为奖励核心研发人员,采用重要节点奖励方式,奖励金额从几万到100万元不等,新药上市后,则每年拿该药销售收入的10%奖励研发人员。
  鼓励研发,模式灵活,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、创造性被极大激发。
八年冷板凳,换回弯道超越。
  一个现象耐人寻味: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,营业收入前100强没有一家制药企业;但同一榜单上,全球最赚钱50强企业中,制药企业占据4席。
  制药行业的高额利润,着实让其他行业艳羡。但王学海深知,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赚钱,唯有创新,才有利润。
  新药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投产,平均周期12年左右,其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,研发费用少则千万元,多则数以亿元计。
  2001年,人福销售额首次破亿元,省内绝大部分制药企业满足于卖原料药时,人福已有制剂产品,还需要创新?
  是保眼下生存,还是谋长远发展?
  一旦研发新药失败,风险谁担?
  面对担心和质疑,面对股东的压力,人福高层坚持把企业内其他行当赚的钱都投入到新药研发中。“最艰难的阶段是2001年到2008年。”王学海回忆说,连续八年,人福投入十几亿元持续创新,没出任何成果。
  苦尽甘来。2009年,人福迎来漫长研发的收获期:在麻醉制剂、生育调节制剂等核心产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,当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3亿元,首次入围中国医药企业百强。
  至此,创新路上的人福,更加坚定。
  利用资金和产业化优势,人福主动将自己打造成产业孵化器,先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、中国军医科院等国内外20多个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。
  创新的强大驱动力,令人惊讶。以年均2个新药面市的速度,人福在全国制药行业中弯道超越。
  本月24日,“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”评选结果揭晓,人福位列第36名,比2011年前进了10位。销售收入由2009年的13亿元增至去年的53亿元,预计今年突破70亿元。
对外控股美国药企,对内整合扩张
  一个变更耐人寻味:3月,“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正式更名为“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”。
  去掉代表地域的“武汉”二字,昭示人福的国际化决心。
  4月,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建设项目奠基仪式在非洲马里举行。建成后,这将是西非第一家现代化药厂,也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家制药企业。
  这是人福国际化战略最新动作。
  5年前,人福已将视野投向美国。
  在制药领域,占领美国市场等于拿到全球通行证。改革开放30多年,漫步在美国大街上,几乎所有产品都能找到“made in china”,唯独药品罕见。
  从制高点突围,人福进军美国市场。看中美国英士柏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以及拥有FDA认证资质,2008年底,人福与其共同出资成立美国普克公司。3年后,人福向美国普克增资1508.7万美元,从而控股77%。
  为尽快打开欧美市场,人福建立了“两头在外”的外拓模式。即,研发和市场在国外,国内只负责生产。
  负责研发和市场的美国普克公司,已获得了近20个FDA药证,还有20多个正在审批阶段,市场覆盖美国40多个州。
  负责生产的普克武汉生产基地,严格按照美国FDA标准与国际接轨。该项目一期工程设计产能15亿粒软胶囊,已通过美国权威质量体系验证机构UL-STR的认证,成为中国第一家cGMP软胶囊生产厂家,目前已有5000万粒非处方药软胶囊进入美国市场。
  “持续的研发投入,再加上国际化过程中交的‘学费’,目前公司尚未盈利。”见到人福普克药业(武汉)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彭俊时,他留的长胡须格外显眼。
  蓄须明志。他立誓,人福普克一天不实现海外处方制剂药的突破,他就一天不剃胡须。
  “你的胡子,不会蓄到落地那么长吧?”王学海的玩笑中寄予厚望。
  对外,走出去;对内,加快重组并购。
  上世纪90年代末,眼看哈药、上药、云南白药通过整合并购不断做大规模,人福找到相关领导,提出将人福和省内几家知名药企进行整合。不料遭到拒绝:“你自己块头这么小,怎么整合别人?”
  机遇错过了,战略从未放弃。通过对宜昌药业、武汉中原瑞德、北京巴瑞等一系列企业的重组并购,人福已整合1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和多家医药商业企业,仅今年就涉及5个并购项目。
  在整合并购中,人福实力不断积累、壮大。
  眼下,人福旗下的麻醉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、计划生育药全国第二、维吾尔族药全国第一。“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,制药产业还有很大成长空间。”王学海说。在集团的规划里,2015年人福销售规模将超过100亿元,力争进入全国药企十强。


   期待创新之光


    谁将引领未来?
    谁能力攀科技高峰?
    高投入、高风险,双高制约;人才瓶颈、融资瓶颈,难关难过。
    创新的不确定性,让企业普遍存在“创新恐惧症”,对开发新技术望而生畏。
    几多艰辛,几多坎坷,人福矢志不渝。
    少不了那一份坚持。八年冷板凳,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    少不了那一份智慧。善借“外力”、“外脑”,搭建创新人才平台;市场风云变幻,捕捉细分需求,明晰研发方向。
    少不了那一份胆略。进军国际市场制高点,合资合作,有勇有谋。
    破解创新动力不足,需要企业的开创精神,需要社会崇企敬商、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,需要政府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系列政策。
    创新驱动,“湖北制造”将迈向“湖北创造”。

COPYRIGHT © 2013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人福医药 备案号:鄂ICP备11019430号-1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3288号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:(鄂)-非经营性-2021-0041